宋朝名相赵普,晚年时回家就回书房,其他人问他读什么书,赵普说:“但只半本论语。”
别人不信:“一位开国之相需要处理、权衡、开拓的事业如此繁杂,说他读尽天下书也有人信,半本论语,何至于手不释卷?”
赵普死后,他的家人开箱检视,果然只有《论语》二十篇。
仰望伟人,往往只看到最终的功勋卓绝,在这巍峨大山下自忏形秽,告诉自己高不可攀,似乎便有了放纵自流、虚度光阴的理由。
“一命二运三风水,四积功德五读书”。功德、读书,所有后天付出努力能够改变人生的指引,孔子都告诉过我们。
他认为,即便成就大事也不需要太多,五者足矣:“能行五者于天下,为仁矣,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。”
1
自爱——“恭则不侮”
恭不仅是对别人有礼有节,更是一种状态,是内心庄敬尊重,对万事万物持有平等恭谨之心的人的形象。
尊重别人,也尊重自己的人,才会进退有度不卑不亢。
魏晋时期,有位世家子弟钟会,十分仰慕竹林七贤中的嵇康。钟会升官后,备下重礼,前去拜会嵇康。
去时嵇康正在打铁,对钟会不理不睬。钟会凭着内心的孺慕之情,在一旁垂手默候了一个多时辰。
起身准备打道回府时,嵇康却问他为何而来,言语间也不曾看钟会一眼。
正是这次冷鄙,让钟会从敬至怨,向皇帝进了嵇康的谗言,最终嵇康殒命,广陵散绝矣。
钟会初视嵇康,如孺牛慕父,却因嵇康的不恭之态反目成仇。是以孔子说:“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四海之内皆兄弟也。”
2
格局——“宽则得众”
宽厚,不是一味的容忍,它是理智的选择,格局的表象。
一个着眼百年亏盈的人自然宽厚坦荡,一个只知寸步利益的人自然狭隘易怒。
春秋时期,一次楚国战胜,楚庄王宴请群臣欢饮,让许姬为将士奉酒。
忽而风来烛灭,有位酒意上头的将士趁机拉住了许姬的手,许姬挣脱并扯下了对方缨带。
许姬状告庄王,要点明烛火查看是谁断了帽缨。楚庄王制止道:“寡人今日设宴,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,明烛前请诸位都去掉帽缨。”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绝缨之宴”。
许姬埋怨庄王,庄王说:“君臣宴饮,旨在融洽关系。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,若加以责罚,岂不违背初衷?” 许姬这才明白王上之意。
三年后,晋楚交战,有位大臣浴血奋战,毫不顾身,楚军士气为之大振。
论功时那大臣却叩拜在地请求赦免,原来他就是那天晚上帽带断掉的人。楚国便是凭借这次胜战,替代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恩惠有所企图,只能管用一时。格局使人宽广,自然从者如云。
成大事者,格局宽厚乃是基础。是以孔子说:“居上不宽,吾何以观之哉?”
3
自律——“信则人任焉”
诚信,需要非常强大的自律,才能抵挡住物质精神的诱惑,去坚守自己的承诺和底线。
汉武帝临终时,将幼子刘弗陵托付给霍光,与金日磾、上官桀、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朝政,却只送了霍光《周公辅成王》图。
其他几位辅政大臣都是劳苦功高之辈,霍光位卑人轻,何以能得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青眼?
《史记》中记载霍光“出入禁闼二十余年,小心谨慎,未尝有过,甚见亲信”。皇宫禁地,二十多年,却连再小的过错都没犯过。
自律到骨子里,真是一种让人害怕的能力。是以自律的人,才尤为得到他人的信任和重托。
4
清心——“敏则有功”
李斯未发迹时,白身求见秦国当政吕不韦,不顾惹恼吕不韦会引来杀身之祸,将吕不韦的尴尬处境一一揭露,使得门客三千的吕不韦也大为震惊,获得器重,官至丞相。
后来赵高更换皇位继承人,最大障碍便是手握重权的李斯。这时李斯却丧失了他一贯的机敏,任其胡作非为,最终赵高掌权,将李斯囚禁,堂堂丞相因饿至死。
以李斯之能,深知赵高指鹿为马的危害,奈何他久浸富贵乡中,不愿自己富贵损失一点,丧失了一无所有时的机变,反而落得身消族灭。
清静能生睿智,睿智方见机敏。保持清静睿智的心去分辨,才能敏锐地体察出青萍之末的风起,推断局势走向,做出正确抉择。
5
忍让——“惠则足以使人”
世间人们认为的好处,其实相差无几,物质也好,尊严也是。
禀着施舍交换的心态,妄图用一点小恩小惠换取别人的支持,是十分愚蠢的心理。
华服高位,世所共好。将以分人,必有忍让。
莫言小时候家里穷,一年只有一次新糯米推的汤圆。一年寒冬吃新汤圆时,院子里来了个老乞丐,莫言想也不想拿起红薯去给她,没想到却被莫言的母亲阻止了。
她端来一只新碗,将自己碗里的汤圆倒了一半给乞丐老阿婆,小小的莫言在一旁很是忏愧。
真正的恩惠,是利益分割,是对方感受到从你传给他的尊严与力量。对方走得更远,共同行进的道路也更远。
是以《礼记》中说“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”。
做好大事并不难,难的是往往是我们自己的放纵和贪婪在阻碍我们。